時序來到二月底,台北的天氣依舊濕冷,整天待在室內看書上網,比衣服曬不乾還煩。
難得在2/28這天天氣放晴,趁好天氣其腳踏車到建國花市逛逛。(其實已經妄想一年了,但都沒機會去,如果今天再不出門的話我會非常對不起自己的。)
大約騎了15分鐘的腳踏車,來到傳說中高架橋下的花市,一踏進去盡是琳瑯滿目的花卉和園藝產品。走沒幾攤,我發現花卉市場品項和價錢和我小時候逛花市時差很多。比如說,以前在逛花市的時候,小女孩最喜歡買的瑪格麗特、滿天星、波斯菊和三色堇等草本花卉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多肉植物和香草植物,招財性質的發財樹如萬年青和馬拉巴栗等比例沒有太大的變化。或許是都市的花市賣的品項比較特別,抑或是回應現代都市倉促高壓的生活節奏,需要一些室內的植物舒緩緊張的室內空間,順便吸附室內的灰塵與輻射(商場的植物介紹寫的)。人們對於綠色的植物(生物)還是有相當的依賴度,在花市裡足以見之。
根據第一趟隨處走訪我感興趣的店家,意外的發現靠近大門的店家賣的多肉植物比較貴一些,但是品質都不差,到了中間段落,價格便宜10元左右(蘭花價差更多,這與品種有關),這裡是我個人的觀察,但植物的生長狀況依店家的照護情形而異。有些店家的多肉植物與香草植物貴的10元,我想可能是因為多肉植物的生長速度緩慢,長長的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時間換取空間,而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成本比香草植物高吧。但是在多處攤位拜訪各式各樣的肉肉夥伴時,重複出現、大量排列、不斷補貨上架、重複的展售方式,讓我不知不覺有點麻木了(還好先下手)。
讓我感到困惑的是人們對於室內植物的心裡需求,是某種無法脫離自然的生活方式,僅以室內綠色的一角感到小確幸,但實際上這些植物並不是以自然的方式生長、繁殖,多肉植物的種類和產量多到讓人一時覺得是有某台機器大量生產出來的產品,將「自然」變成了資本的一部份,而且以低成本的方式取代市場內其他的植物品項。
但弔詭的是喜愛園藝的我也很樂於沉醉於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的想像中。我沒有要怪罪多肉植物的意思,只是想從年輕人對流行培養多肉植物的趨勢,進一步的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