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初就打好車票了,不過這只是買好備而不用的心態,不一定會回家投票因為paper做不完緊接著專討和之後的期末作業批哩啪啦,當然這段期間少不了運動和聚會。事情麼多,不回家鄉支持應該也是理所當然,搭個客運來回的時間足以完成某一科目的指定讀物,或是和研究室的好戰友相談甚歡,只是為了一個投票動作耗費這麼多的時間到底是為了甚麼呢?
學長說拜託,這次很重要,選舉這回事就是要支持阿
哦....也對啦,但是....,喔好吧
屬於八年級的世代來臨,未來的我們都會成為社會的主力,要開始學會做抉擇,對社會負責,這麼一說好像是太偉大了點,看似神聖的使命感背後還是有無盡的夢想和毅力支撐著
不過令人覺得好奇的是,既然回家投票需要耗費那麼多的時間,難道就沒有另外一種方式可以取代「親身投票」這件事嗎?站在公平的立場,再加上政治經濟角力或是為了名利爭奪的種種手段,要使用科技的方式達到「完全公平」的境界有點難,假如今天投票的方式可以更便捷的話(E化)會變成怎樣子呢? 會不會有許多人對政治漠不關心?還是說因為選具制度E化後,環境汙染就可以少了點(包括競選文宣、宣傳車、返鄉所製造的環境汙染)?
不過最有趣的是,就現今的制度台灣的人口分布難得恢復「正常」的情況,都市人返鄉,重新關懷土地或是重新發現鄉村的問題,而不是回到都市逃避一切硬體上的不滿(假想中)。
透過人口移動的過程,人們藉此重新沉澱自己和這片土地的連結,回顧這幾年來區域的改變,好的壞的最愛的或是陌生的,划划手機關心有哪幾位候選人外,開始對未來有了新的期待。
統X的南下的路上,一路昏睡著,儘管手中抓著Paper還是睡著了,印象深刻的是,近台中交流道,突然有種隔世之感,西區的豪宅一棟比一棟高,而且比我想像中的還要誇張,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中,如此的地景為發展先進的象徵,但是在我看來,以往沿著高速公路可以眺往台中盆地的另一端的美緻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反過來,在中區卻是世人眼中是落後的象徵,救了中區就好像拯救了台中市一樣,台中的中區是誰的中區?在三十年前,中華路車水馬龍的印象,是老台中繁華的象徵。不過就我在台中郊區短短二十幾年的生活,我認為中區還是有她的特色在的,有別於七期的那些商辦大樓或是經過文化包狀過後的大型建築,我認為台中真正的文化底蘊依舊是封存在中區,儘管在經濟或是市容上比不過新式建築的光鮮亮麗,但是在市民生活和城市步調上,我認為中區的活力依舊存在,她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包容力,包容了舊有的市民生活、新移民、以及許多的返鄉青年,小人物的實踐力量,慢慢的在舊城中發酵,在不失文化特色的蛻變過程中逐漸轉型。或許很多人還是對中區的發展感到感慨,但對我而言,以我這二十年的生命切片觀察這緩慢的小區域,她其實是富有活力的,以她自身的方式醞釀著下一波屬於台中的驕傲,我一直很珍惜在歷經多年後中區還保有她的特殊性;如果中區和西區的都市地景都是一樣的話,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