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田野心有戚戚焉
本週讀本
政治的人類學,人類學的政治:田野工作的道德想像
訪問就像是挖掘一段被掩蓋了的日常生活史,話語成為刷除掩住風華的塵土的毛刷。
但訪問沖衝突過程的當事人,話語本身成為情境中一再得接受檢驗與推敲的對象,意義變得不穩定而迷離。_田野的技藝
當身陷田野中時別急著下定論,先釐清不清楚的地方,希望事情會有一個更清楚的輪廓,不過由於最近選情告急,田野異常的熱鬧,不同的論述有褒有貶,有更多人情關係與物質上的往來,身為一個涉世未深的田野工作者,有時候只能將自己縮小,希望不要影響到當地的重要決策,也不希望自己成為被利用者;但有些時候期許自己可以具備更多勇氣,讓當地人了解我的需求和想法。要讓自己在新環境中能屈能彰,另一方面,身為一個女性田野工作者,
一個人在外亦要顧及人身安全,還要在複雜的人際網絡中重新定位,在一來一往的交流中,內心也處在不安平衡。
小節
道德想像顯露田野研究過程的某種敘述性質,時間與過程變成是「發現資料」重要的關鍵。
價值判斷滲進研究的每一個過程,左右人類學家在很多時刻的決定。
被研究者有意識的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但做了,以及什麼是該做卻未做的後果,造成日常生活中持續的張力,這是政治人類學的主要關懷。_田野的技藝
無時無刻的反省諸己,保持一顆清明的心,田野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遇見田野,遇見官僚
跨國研究申請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在閱讀時替作者捏了一把冷汗!
作者在文章中仔細剖析申請泰國研究計畫時的事件,和在這事件中的心情轉折,以及後續準備,我看見了作為一個熱情的田野工作者,在進行研究時應有的態度與勇氣。
這個案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拜訪在該研究區已經做過研究的研究者,以及建立新的學術聯繫關係,因為有這些人際網絡的支持作為中介協調的潤滑劑和智囊,讓研究者能正式進入田野。不過在這過程中,最有趣的是當地人會開始好奇你的研究內容,以及對當地有何貢獻甚至是期許做完研究的貢獻立即見效等等的想像,面對無數的「關心」,我只好持保留態度,努力的先以「了解田野的狀況」為上策,整理報導人給予的資料,並規畫下一次的訪談。
我也回想到第一次出田野的經歷。
1.如果陷入田野中的利害關係時(比如說報導人都希望你的研究對她有所幫助,但是報導人們之間有恩怨情仇的關係),這時該如何處理?另外如何處理在論文中可能會用到報導者們尷尬的訪談內容?
2.在進入田野一段時間後,假設在田野中迷失方向,該如何是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