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難得和自己散步


清朗的早晨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好了。
我這次要報告的內容是以台灣高山茶產業的產銷回過頭觀看台灣高山農業發展脈絡中的原住民所面臨的困境。

自從高山農業的發展下,加深了台灣山地和平地之間的市場連結,而原住民在進入資本主義市場之後,脫離了傳統的農業生活,反而更依賴市場經濟的變化,在政府對於原住民土地不得買賣和限制開墾的狀況下,為了讓資本流動,而產生轉作的現象。

之所以會關注的個議題是因為現代有愈來愈多的原住民販售無毒、有機的農產品,並在包裝上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而有別於台灣其他的農產品。飲茶為漢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現在的茶業界對於高山茶是海拔越高愈好的想像,認為茶葉在品質、味道都是貼近自然的,例如,隨著不同的生產環境而帶有不一樣的「高山氣」口味,儘管如此茶葉「原始的」味道還是取決於其生產環境和茶園管理。

由於台灣政府對於山坡地保護的限制,再加上高山茶生長環境的特性,使得高山茶的產項極少。因此高山茶常常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形,甚至會有人將高價茶和低價茶混再一起販售,謀取暴利、造成食安恐慌,在這個脈絡下,許多人追求更安全健康的商品,在農藥認證上嚴格執行並推動產銷認證,尤其是茶產業。

高山茶是勞力密集和技術密集經濟作物,且茶原本不是原住民傳統文化的作物,在台灣卻有不少的原住民族正在從事高山茶葉的生產,有的呈成立了自有品牌,正對外推廣屬於原住民的茶。因此,讓我感到好奇的是茶這項原本不是原住民傳統作物,為何今天他們已高山茶為他們部落經濟來源?他們在如何接受與看待?以及有愈來愈多原住民開始以文化傳統包裝茶葉其後的意涵是什麼?

因此我想從這個案例思考人文地理學對於原住民性的討論。
原民性是在特定的時空脈絡和事件上而出現的,並不是只設固定的群體。
原民性的討論可以作為檢視傳統原住民往現代化或是進入資本主義市場邏輯中對土地文化,自然與社會之間的拉扯。而以茶葉的生產和消費的案例,原住民性的變動其意涵是與土地、環境、和市場的互動中得知。
→立論上的建議是?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