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行為主義學習論重點整理與心得分享

一、經典條件作用-建立刺激-反應的學習歷程,例如:狗、食物、鈴聲。



1.WatsonPavlov的實驗為依據提出了行為主義學基本要義



2.依其行為法則可分為:



a.強化/強化物:增加刺激與反應出現的頻率/巴甫洛經典條件實驗中的食物



b.類化/辨別:對相似的刺激做出類似的條件反應/只對強化過的刺激做出反



            應,對於其他普通的刺激沒做反應。



c.削弱/自發恢復:條件刺激,不給予增強物,使反應減弱/弱化過的條件反



               應自動恢復。



d.二級條件作用:以原有的條件反應為基礎,再加上條件刺激,形成新的條 



               件作用,而原條件的刺激在此為二級強化物。



 



二、操作條件作用-強調反應-刺激的聯結,熟能生巧,例如:迷籠實驗。



1.Thorndile的聯結主義是適當的反應加上環境刺激,經重複演練後所得到正



 確反應,此歷程稱試誤學習(失敗為成功之母)



2.Skinner歸納的操作條件作用的學習理論:



a.反應型條件作用/操作條件作用:由刺激引起反應,為個體被動反應/個體



             原對某刺激有固定反應,只是刺激環境不同而有自發性反應。



b.強化作用分類:以強化取代將賞,可分為正強化與負強化,兩者都有助於



               反映頻率的增加,都是在建立行為。



c.後效強化是行為習得的關鍵



    d強化程式 立即強化/延宕強化:行為對了,立即給予強化/行為正確過了一



                               
段時間才給予強化。



              連續強化/部分強化:行為對了,每次都給予增強物/對部分行為



                                
提供增強物。



    e.連續漸進與塑造:學習是循序漸進的,按部就班的學習搭配立即強化,可



                     以達到最終的目標。



 



三、社會學習論-見賢思齊,強化並非構成學習的必要條件。



    1.Bandura認為學習可透過自觀察與模仿



     觀察:以旁觀者的身分觀察行為,透過間接經驗習得,稱為替代學習。



     模仿:向某個對象學習的歷程稱之,此對象稱之為楷模。



    2.模仿學習可分為



     a.直接模仿:素描



     b.綜合模仿:看到hold住姐表演一個move定住,下次搭公車時會拉握把



     c.象徵模仿:看到24孝讀物裡的偉人崇高的品行,將之列為模仿對象



d.抽象模仿:聽老師講解地球與太陽以及宇宙運行的相對關係



3.刺激與反應間中介的作用:每個人接受情境刺激後的反應不盡相同,期



  可分為-名義刺激/功能刺激:相同的情境,客觀的結果/充氣娃娃實驗。



4.觀察學習四階段:注意(觀察王永慶的特質)→保持(記下他的特色與理念)



  →再生(將之前對他的意念付諸行動)→動機(在適當的時機表現)



 



四、個人經驗與心得



   讀完了本章,回想起過去的學習經驗覺得這三種行為學習論真是無所不在,但是在讀完古典制約論和操作條件後覺得有事後這些做法有點刻意,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設計而成的,像是之前看過的影片中,有個女人為了報復,她決定殺了丈夫在外的私生子,以前的嬰兒都用紅布巾包著,所以他開始養狗,當狗兒肚子餓時給它看紅色的布,布裡放著食物,以古典制約論的方法來訓練這隻狗,以達成殺人不沾任何一滴血的目的;但是又回想到小學上音樂課時欣賞古典音樂<波斯市場>,音樂分為許多橋段,有駱駝商人、乞丐、公主等等,只要旋律一轉變,代表各角色的出場,老師先用動作來表示人物,接著是動作加旋律,我們就要依著旋律來搶答。將理論運用於正向的事物上,才能展現出其真正的價值,相反的,將其運用在負面的將有損於社會。



   對於操作條件作用和社會學習論,前者的經驗是高中遇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數學老師,先前的數學老師完全是採點到為止式的教法,之後不會或是算錯都會被訓一頓,使我們缺乏學習動機,後來遇到的數學老師採取正向的教學,她會先讓我們常是正確錯誤的算法,然後再教導我們正確的概念,考卷計分以累加方式,每個人都有機會破百,適時的鼓勵讓我們對數學多了點信心。另外對於社會學習論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歷史老師很喜歡播一些勵志影片,尤其在高三準備大考時,老師就會播<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大智若魚><心中的小星星>等勵志影片,透過電影中主角的經歷以及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態度,可以增加我們對目前現況做檢視,或許下次在面對相同情況時我們也能像電影主角一樣勇敢,更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有潛力的人。



    個人的學習由許多不同的經驗而來的,因人事時地物等環境條件的不同而有不同認知,對於目前伴讀的小孩有時候我會嘗試用正增強來來做小實驗,例如作業量多時,我會試著用鼓勵的語氣告訴他要專注,作業一定寫得完,然後他就會乖乖的寫,結果完成作業的時間比預期早了一些,他也覺得不可思議,我就會送他糖果以示鼓勵,之後的作業他都會主動提早完成。或許人生也是如此,不急著吃棉花糖,在經歷過許多的挫敗後所得到的那顆永遠是最甜的。

艾力克森心理學發展

一、艾里克森心理學發展論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論重於個體在社會環境下的發展,而隨著年齡增長,個體在面對不同的心裡歷程時會產生發展危機,在成長過程中為正常現象故又稱為正常危機。艾里克森將人生分為八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與危機需要去突破,唯有通過階段性的考驗去學習與適應,才能發展出整體的自我。




































































期別



年齡



發展危機



發展順利者的心理特徵



發展障礙者的心理特徵



1



0~1



信任vs不信任



對人信任,有安全感



面對新環境時會焦慮



2



1~3



自主獨立vs羞怯懷疑



能按社會要求表現目的性行為



缺乏信心,行動畏首畏尾



3



3~6



主動vs內疚



主動好奇、有責任感



畏懼退縮、缺少自我價值感



4



6~青春期



勤奮vs自卑



具有求學、做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能力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



5



青年期



統合vs角色混亂



有明確的自我觀念與自我目標



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時感徬徨



6



成年期



親密vs孤獨



與人相處有親密感



與社會脫離,時感寂寞孤獨



7



中年期



愛心關懷vs頹廢遲滯



熱愛家庭關懷社會,有責任心有正義感



不關心他人與社會,生活缺少意義



8



老年期



完美無缺vs悲觀沮喪



隨心所欲,安享晚年



悔恨舊事,淒涼




 



二、馬西亞的後續研究



馬西亞取艾里克森的「自我統合與統合危機」兩觀念已大學生為對象做了相關的研究,將統合狀態分為四大項:



1.定向型統合:指在自我追尋中以找到目標與方向,其自我統合危機已化解。



2.未定型統合:指仍在尋找目標尚未確立方向的人,想改變生活,但卻方向



             難定,尚未脫離統合危機。



3.迷失型統合:指在自我追尋的歷程中,尚未找到方向,沒有認真去思考過



            
未來者。 



4.早閉型統合:指在自我追尋中未經歷過統合危機,不關心現實及未來的一



             切,多將自己的一切交由父母或長輩處理。






 



三、   心得感想



   從艾里克森的心理社會其中可以一一檢視自己生活的軌跡,有許多吻合的地方,前半部發展階段的年齡有些並非完全相同,我想這是跟社會經驗和個人的生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但慶幸的是從小到大我們常常遇到許多心理上的障礙,生活壓力或是升學壓力,這些在過去幾乎快壓到令人喘不過氣的事情,回首望去其實只是個小考驗而已,在生命發展階段我都盡力去克服與突破,儘管現在又面臨另一個發展危機的歷程,面對大學的生涯以及畢業後的發展要繼續讀研究所、出外工作、當老師...,有好多好多的選擇,但是這些決定沒有一定的對與錯,只是要在深思熟慮後勇敢的跨出去,我相信只要我們以正向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的。在調查朋友的統合狀態時,定向型統合的人回答果決,未定向型的人偏向則會深思熟慮一番才給回復,有時多少會羨慕那些有確切目標的人,但是我們有不能就此放棄追夢,對於未來的人生目標,雖然與大多數人一樣都是未定向型統合,但我相信在未來經歷過更多挑戰有了更豐富的人生經驗後,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的。